我們班上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占了多數,而這些家庭,也往往已在美國扎根幾代。相比之下,新移民家庭的娃就獨苗苗多一些。
  又快到感恩節,幼兒園自然少不了節日派對。火雞大餐安排妥當,Aden、Jacob、Brice、Isabel、Beckett 一群娃兒圍過來:“老師,我們可以去叫弟弟妹妹了嗎?”我這才恍然大悟──對呀,這不是我們幼兒園的優良傳統嗎,讓兄弟姐妹們一起參加活動!
  很快,一歲班、兩歲班的一溜小娃就屁顛屁顛過來了。我們班瞬間有了點哥哥姐姐的氣場,很有架勢地指導小小娃們就坐用餐。仔細觀察倒也有趣:Jacob平日調皮,沒想到妹妹Juju更調皮,兩個人隨時上演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戲碼;Brice向來鬼點子多,而他弟弟卻像個審判長,隨時提醒著哥哥“這樣不可以”;Isabel 是個好脾氣的姐姐,而她妹妹卻永遠臉上掛著淚……諸如此類,看得我忍俊不禁。
  掐指一算,我們班上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占了多數,而這些家庭,也往往已在美國扎根幾代。在感恩節這種傳統的節日里,經常能在幼兒園看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身影──美國人(尤其是中上階層)的家族觀念其實比我們想象中靠譜一些。
  相比之下,新移民家庭的娃就獨苗苗多一些。畢竟撫養孩子,家庭資源是最重要的。美國的公立學校雖然學費全免,但孩子如要申請好大學,興趣特長、私人家教以及積累社會經驗都需要額外的資金投入。而在公立學校之前的學前教育和之後的大學更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學前班每月學費平均1000美元,大學的學雜費更是高達每年1萬-5萬美元。毫不誇張地說,只要經濟允許,美國家長也希望孩子們在最好的學區上最好的私校,但這樣的開支,對重視教育卻又勢單力薄的新移民小家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當然,少子化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等經濟發達地區也是必然的趨勢。
  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有了孩子就意味著要租更大的房子甚至買房。和國內一樣,美國不同城市之間房價差異懸殊,而且越好的地區房價也節節攀升。在舊金山,房屋成交的中位價已高達60萬美元。再加上大城市的工作節奏快,入好學校難度高(人口密度大),這些在國內似曾相識的問題在美國也並不陌生。為了鼓勵中產的年輕人多生孩子,《華爾街日報》甚至請來經濟學教授用行為遺傳學來解釋撫養孩子並不用投入太多時間和金錢。
  不過,對低收入家庭來說,多生孩子還是有很多政府的保障。雖然每個州政策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美國政府對收入低於貧困線的家庭都有一定的補助和優惠。比如在新澤西州,獨子家庭的年收入低於18530美元即能申請孩子參加政府免費的學前教育項目。類似的,在美國保護孕婦、嬰兒和兒童的WIC計劃中,低於貧困線的家庭就能得到醫療、食物、家庭指導等方面的幫助。
  小圓豆子
  美國阿靈頓
  幼教  (原標題:美國家庭生幾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m94fgjk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